- 時間:2025-08-12
- 點擊:0
- 來源:每日甘肅網-甘肅日報
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?白永萍
8月的臨夏,大夏河碧波蕩漾,太子山蒼松疊翠,山水相映間,盡展黃河上游的靈韻。8月8日至11日,以“黃河遠上?文脈流長”為主題的全國著名作家臨夏行活動在此拉開帷幕。
從婉轉吟唱的“花兒”到古動物化石的無聲訴說,從老街巷到炳靈寺石窟,施戰(zhàn)軍、張莉、賈夢瑋、呂晨、葉舟等十余位文壇名家走進這片黃河上游的文化沃土,在博物館里與千萬年歲月隔空對談,在非遺傳承中觸摸活態(tài)歷史,在人文煙火中感受黃河文化的當代活力。
在博物館里,共述黃河故事
“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化石保存完好、數(shù)量豐富、種類繁多,占據(jù)十項世界之最……”8月9日上午,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,作家團一行走進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,沿著歷史的脈絡,與沉睡千萬年的生命對話。
展柜里,巨犀門齒如玉,2700萬年前啃食的齒痕清晰可辨;鏟齒象下頜前伸,那把帶弧度的“天然鐵鏟”似沾著沼澤泥濘;三趾馬肢骨并立,蹄印紋路里似藏著稀樹草原的風聲……
“這些沉睡千萬年的骨骼,是比任何典籍都厚重的自然史。它們把黃河上游的生態(tài)變遷刻進了石頭里,誠實又鮮活?!敝娙藦垜?zhàn)俯身凝視著展柜中的古動物化石感慨道,“它們沒消失,只是把生命寫成了石頭?!?/p>
據(jù)講解員講解,這座國家一級博物館藏有4萬多件化石標本,分屬250多個屬種,創(chuàng)下了“十項世界之最”,被稱為“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的百科全書”。
如果說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黃河上游自然演化的“檔案庫”,那么臨夏州博物館就是黃河流域文明進程的“活字典”。
8月10日上午,在臨夏州博物館內,一件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甕吸引了著名詩人陳新文的目光?!跋让駥€條的把握,處處透露著對自然的敬畏。”陳新文說,這是原始藝術的綻放,更是文明基因的鮮活印記。
據(jù)介紹,臨夏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跨越新石器時代至明清,歷時8000余年,含齊家玉琮、馬家窯彩陶罐、唐宋青瓷及胡人俑等,這些文物清晰勾勒出黃河流域農耕與游牧交融、多民族共生的歷史圖景。
在永靖縣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,作家團一行看著戰(zhàn)士們奮力劃槳破浪前行的老照片感慨萬千。大家紛紛表示,這些浪濤里的身影,是刻在黃河岸邊的精神界碑。
在黃河岸畔,解碼非遺之美
在黃河之畔的臨夏大地上,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鮮活的姿態(tài)流淌在漫漫時光里。8月9日下午,在臨夏縣耳子屲梁采風時,“花兒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二灑的一曲《天下“花兒”是一家》,讓作家團耳目一新。
“各色的牡丹嘛一搭里開,美美的日子嘛朝前走……”帶著山野氣息的高亢曲調,將當?shù)匕傩盏馁|樸歡悅唱得透亮。
馬二灑是一位傳唱“花兒”近30年的老藝人,作為“花兒”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他常帶著“花兒”登上鄉(xiāng)村大舞臺,用最原汁原味的唱腔,讓這朵綻放在黃河之畔的藝術之花,在新時代的鄉(xiāng)野間越開越艷。
“太具感染性了,這是流動在血脈里的文化基因,每一個顫音都帶著臨夏的風光?!标愋挛恼f。沉浸在這份鮮活的文化氣韻中,陳新文興之所至,揮毫寫下“山水臨夏縣”。
“‘花兒’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(xiāng)土特色,被譽為‘大西北之魂’‘活著的詩經’,2009年被列入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”臨夏州作家協(xié)會主席王維勝介紹,松鳴巖景區(qū)的“四月八”花兒會頗具盛名,每年都有數(shù)萬人云集于此,歌者們以“牡丹”“少年”為喻,唱出對生活的熱愛。
著名翻譯家曹元勇在聽完“花兒”演唱后激動地說:“在這么美麗的景色中聽著‘花兒’,讓我想起了‘綠啊綠,我多么愛你這綠色,綠的風,綠的樹枝’這首詩,此刻風里的草木香、歌聲里的鮮活氣,全是這綠的魂呢?!?/p>
在被黃河滋養(yǎng)的臨夏,非遺遠不止“花兒”的吟唱。八坊十三巷里,通過博物館、展覽館、文化表演、街頭展示等形式,展示的磚雕、評弦、木雕、泥塑等6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,多姿多彩,各具魅力。
正如王維勝所說,在臨夏這片被黃河滋養(yǎng)的土地上,多彩非遺與母親河早已血脈相融,正以鮮活的姿態(tài)訴說著文明傳承的千年密碼。
在字里行間,漫談黃河文脈
8月10日下午,永靖黃河三灣景區(qū),河風拂柳,水光瀲滟。一場熱鬧的“黃河文化漫談”在這里拉開帷幕,作家團與臨夏本地作家們圍坐在一起,伴著黃河的絮語,把臨夏之行的萬千感觸揉進字里行間。
“以前腦海里的甘肅是敦煌、河西走廊的壯闊,這次來臨夏才發(fā)現(xiàn),這片大地上還有很多驚喜,尤其是‘花兒’演唱,讓我想到了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里‘第一只會唱歌的鳥’?!敝娙松蛉斝χf,原來這片土地的浪漫,從千萬年前就刻進了基因里,“浪山漫歌”就是最鮮活的注腳。
“這次臨夏行,給了我三次‘震撼’。”著名作家王躍文說,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時空對話、耳子屲梁和松鳴巖景區(qū)的自然之美、炳靈寺石窟與周邊石林的人文奇觀,每一處都藏著成為國際國內優(yōu)秀旅游目的地的潛力,要讓更多人知道臨夏的美、臨夏的好,這顆黃河邊的明珠,才會愈發(fā)璀璨。
黃河岸邊的一株蒼耳,勾起了著名評論家施戰(zhàn)軍的思緒。他說,黃河下游的蒼耳,會不會就是從這里“漂流”過去的呢?施戰(zhàn)軍表示,從黃河下游來到上游,他發(fā)現(xiàn)兩岸有很多“同款植物”,“這就是黃河的魔力,岸邊長的不只是草木,更是流淌的文化與躍動的詩性,上游臨夏便是藏著這些靈韻的文學富礦?!?/p>
“臨夏太讓人意外,太讓人驚喜了?!敝u論家劉颋說,這是她第一次來臨夏,看著黃河兩岸的山水和從容生活的人們,臨夏人把日子過成了詩,講究又舒展,讓人羨慕。
“黃河奔涌不息,不僅是地理上的母親河,更是流淌在我們血脈里的文化主動脈,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文明根脈。”談及臨夏,著名作家葉舟滿眼深情。在葉舟看來,臨夏的彩陶、“花兒”等,都是鮮活的文化基因,需作家以筆為橋,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,“以文學視角深挖黃河上游的歷史底蘊,為臨夏文旅融合發(fā)展添磚加瓦,是我們的使命?!?/p>